走进萧山稻田,我们这样用科研回应现实。
近年来,一只小小的“螺”,悄然扰乱了农田生态的平衡——福寿螺,这位“不速之客”在浙江多地爆发性扩散,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和生态安全。
为了探索绿色、高效、可持续的防控路径,浙江树人学院崇德书院“无螺不扰队”于2025年暑期正式出征,前往萧山区临浦镇横一村,开展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调研,近距离感受生态农业的魅力,也为防治福寿螺这一外来入侵物种贡献青春力量!
第一天:参观“样板村”,沉浸式体验乡村美学
上午10点半,实践队抵达横一村。在村干部的热情带领下,我们乘坐观光车参观了横一及联村整体情况。村里的“金字招牌”——“院子、柿子和稻子”,不只是产业标签,更是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讲解员带我们走进每家每户的院落,“我为大家扫一天,大家为我扫一年”——村里推行“值日制”环境管理,村道上看不到一个随意摆放的垃圾桶,却处处干净整洁。这种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理念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也看到了横一村的蜕变:从“卖粮食”到“卖体验”,从“卖柿子”到“卖风景”,再到“卖产品”变为“买产业”,一条融合生态、旅游、文化的乡村发展之路正缓缓铺展。
下午实操:田间“抓螺记”,开启科研采样第一步
午后,我们前往鸭棚咖啡附近的水稻田,正式开启“抓福寿螺”模式。顶着烈日,大家分组蹲守在稻田边,小心翼翼地翻找水草、泥土,努力将潜伏的福寿螺揪出来!这些样本将用于后续实验室的研究分析,助力科学防治。
第二天:与书记面对面,深入了解生态农业与螺害防治
第二天一早7:50,团队从学校再次出发,奔赴横一村村委会。在那里,我们与傅书记、联村干部展开了深入交流,围绕“生态种植模式”“稻田轮作制度”“福寿螺的危害与防治”进行了系统了解。
傅书记介绍,横一村实行一年两作的种植制度,后季主要种植水稻,面积达2000亩,已建成萧山最大的连片水稻种植区。在绿色生态种植的基础上,福寿螺的防治成为当前农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书记和联村干部指出,福寿螺繁殖迅速、危害显著,既破坏水稻根系,也污染农田生态。现阶段主要依靠人工捕捉和农药消杀两种方式进行防治,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农药使用带来的连带影响,使得稻田中的鱼、泥鳅等水生生物也遭到大量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平衡。
“净螺是利民之举,我们大力支持。”傅书记坚定地表示。在荷叶、田埂等地,也能看到密集的福寿螺卵,进一步加剧了防治工作的复杂性。
齐心协力,填写调查问卷
在本次实践中,团队特别设计了一份《福寿螺生态防治调研问卷》,面向当地农户发放,围绕认知现状、防治行为、生态防控接受度等维度,深入了解农户在生产一线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与需求。
问卷反馈显示,绝大多数农户对福寿螺的危害已有一定认知,其中“吃食农作物”“破坏生态环境”“繁殖速度过快”被认为是最主要的问题。而在实际防治中,多数农户表示仍以手工捕捉和使用农药为主,但都面临“治标不治本”“鱼虾一同死亡”等痛点。鸭棚咖啡的老板也说道,她用鸭子吃福寿螺卵,结果鸭子也被毒死了。在与农户交谈过程中,有农户坦言,“农药杀得了螺,也杀得了鱼,心疼得很。”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绿色防治手段的推广必要性与紧迫性。
继续抓!采样不断档,为科研积累一手资料
下午和第三天,大家再次深入田间,继续采集福寿螺样本。带着泥土气息和收获的喜悦,我们将样本送回实验室,期待未来能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科研支撑。
第三天的实践中并按照特定的药物浓度高低,开展了福寿螺急性毒性实验。
三天时间,我们看见乡村,也看见改变的力量。
这不仅是一次田野调查,更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课。横一村的绿色发展理念、科学治理实践与村民共同参与的精神,给予我们极大启发。未来,我们也将继续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之中,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