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至26日,由浙江树人学院重智书院 “21号循迹溯源团调查团” 开展的 “品尝真理的味道” 主题实践活动圆满落幕。实践团队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访浙江乌镇、嘉兴南湖、北团村等地,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感悟真理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一、乌镇:文化遗产保护的鲜活范本
在乌镇,团队成员深入探寻习近平总书记 “以保护历史遗产来开发旅游” 的发展理念实践成果。漫步西栅景区,蓝印花布作坊里传统染坊工序与晒布场景相映成趣,游客不仅能观摩草木本色染坊的制作流程,还能选购非遗手工艺品留作纪念。一旁的旧式造船工场中,匠人以一木一钉的匠心打造传统木船,敲击声与河道上的船影交织,勾勒出千年水乡的木制文化脉络。
在茅盾纪念馆,成员们驻足于这位文学巨匠的生平史料前。纪念馆坐落于东栅河东侧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的院落占地约450平方米,完整陈列了茅盾(沈德鸿)的创作手稿、文学评论著作(如《子夜》《春蚕》)及社会活动史料。尤为震撼的是茅盾文学奖的缘起故事 ——1981年,茅盾先生临终前捐出25万元稿费设立基金,这一奖项至今仍是中国文学界最高荣誉之一,其 “为文学事业献身” 的精神令团队成员深受触动。
白莲塔则是乌镇历史沧桑的见证者。这座与东栅寿圣塔遥相呼应的建筑,历经岁月洗礼,站在塔下仿佛能听见千年古镇的兴衰低语,承载着乌镇 “东西宝塔” 的文化记忆。参观完成后,成员们于乌镇logo下合影留念。
二、互联网大会博物馆:数字文明的时代注脚
追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新老虎机平台,娱乐老虎机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的指引,团队走进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展馆旁的博物馆,在科技与历史的对话中触摸数字文明脉搏。
一楼 “互联网塑造人类数字文明” 展馆内,从阿帕网诞生到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TCP/IP协议手稿复刻件与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里程碑展板形成鲜明对照 ——30年间中国网民从0到10亿的飞跃,成为 “技术真理与国情结合” 的最佳例证。成员们在 “云算力” 互动装置前体验数据洪流中的算力博弈,在 “网络安全” 沉浸展台通过模拟黑客攻击,深刻理解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的内涵。
二楼 “互联网促进数字技术创新” 展馆聚焦产业实践,IBM、联想、华为、讯飞等企业展台展现了技术竞争与协作的生态,文心一言展台则通过人脸识别、AI绘画等场景,动态呈现人工智能的迭代路径。在 “从像素到游戏” 展区,团队成员与互联网流行文化产生共鸣,通过与AI下棋感受技术对生活的渗透;“互联网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馆中,整面墙的行业先驱名录与成就故事,彰显了全球数字文明的共建历程。
三、南湖忆初心:红船精神的百年传承
烟雨朦胧中,团队抵达嘉兴南湖。在湖心岛,成员们近距离瞻仰红船 —— 这艘见证 1921 年中共一大召开的木制游船,虽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开天辟地的历史使命。舱内复原的家具和茶几,让成员们仿佛听见百年前革命者的低声讨论,触摸到 “红船精神” 的初心本源。
南湖革命纪念馆内,各种史料照片串联起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馆内收藏了各种历史文本(不平等条约、红色书籍)的原件,让成员们大开眼界,也更体悟到中国革命的艰辛。在 “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 展板前,1921 年南湖会议的议程复刻件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 “真理的味道如此甘甜” 的精神内核,更坚定了 “传承红色基因” 的信念。
成员们驻足于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 等展区,挖掘新中国的探索道路。通过习近平总书记新老虎机平台,娱乐老虎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的论述,深刻理解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科学指引。走出展馆时,团队在党徽下合影留念,镜头定格的不仅是青春身影,更是 “传承初心、续写时代新篇” 的坚定信念。
四、北团村探新: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一)民生设施里的乡村脉动
踏入北团村,团队跟随一队老干部的脚步,实地探访村内民生设施的建设成果。白墙黛瓦的民居间,标准化的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礼堂书屋错落分布,甚至还设有矛盾调解室,处处可见 “提高县域经济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实践印记。在老干部的讲述中,成员们了解到北团村通过 “党建引领 + 村民自治” 模式,将老旧村舍改造为兼具实用功能与江南风貌的公共空间,让乡村既有 “面子” 更有 “里子”。
(二)盐馆与廉馆:传统智慧与时代治理的碰撞
在村史介绍区,“盐馆” 与 “廉馆” 成为团队探寻乡村文化的核心站点。专业导游为成员们详解古法制盐工艺:从晒盐池的潮汐利用到结晶工序的火候掌控,展柜中陈列的竹制盐具与历史影像,还原了北团村因盐而立的千年产业脉络。“古代盐商以‘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正是当代乡村治理的文化根基。” 导游的讲解让成员们意识到,传统制盐工艺中蕴含的规则意识,恰与村内 “廉洁公正” 的治理理念一脉相承。
廉馆内,以 “清、正、廉、明” 为主题的图文展板与互动装置引人注目。通过 “微权力监督流程图”“村民议事会案例” 等展示,团队直观了解到北团村如何将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的红船精神融入基层治理 —— 从村级财务公开栏到线上监督平台,从乡贤调解机制到 “三务” 透明化制度,处处体现着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的实践智慧。石墙上 “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上当好示范” 的标语与馆内场景相互呼应,勾勒出乡村振兴中 “文化传承 + 制度创新” 的双轮驱动路径。
(三)礼堂书屋里的精神坐标
在 “北团村礼堂书屋”,“红色学习站” 深棕书架上的党史经典与理论著作(从《中国共产党简史》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与窗外白墙黛瓦的田园风光形成独特呼应。成员们阅读书架上的《之江新语》,在老干部 “理论指导实践” 的分享中,深刻理解到 “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 的现实意义。夕阳下,石墙上的红色标语在光影中愈发鲜亮,团队成员们真切感受到,北团村的蜕变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更新,更是乡村精神内核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