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重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现实根基”。为深入贯彻这一文化传承政策理念,2025年6月23—25日,晨阳书院、明哲书院的五位同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荆钰婷老师带领下来到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村和堰头村进行实践调研,深入探访传统文化风采和保护传承现状。
第一站,堰头村通济渠。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西南部的碧湖平原,由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的拱形拦水大坝以及进水闸、石函、淘沙门、渠道、大小概闸、湖塘等部分组成。通济堰的拦水拱坝是由多道半圆形小拱坝连接而成的彩虹状大拱坝,其圆顶朝着来水方向,汹涌溪水可沿拱坝圆心向两侧泄流,有效提高了堰坝的抗洪峰能力。水在这里从天然走向规则,从肆虐走向秩序,汨汨注入碧湖平原,碧湖平原随之成为瓯江上游最重要的产粮区之一。
同学们现场参观、学习、调研了解到,有1500多年历史的“通济渠”是世界上最早的弧形大坝、最古老的水上立交桥,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中国治水史上的璀璨明珠,成功入选的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今天我们所知国外最早的拱坝是西班牙人建于16世纪的爱尔其拱坝,以及意大利人建于1612年的邦达尔多拱坝,通济堰拱坝比它们的历史足足早出千年!这一古老的灌溉工程至今仍发挥着泄洪、灌溉的重要作用。
沈妤菲同学说,“不来调研,怎么知道通济渠这么早!这么了不起!”同学们通过学习,对先贤做出的贡献充满了崇敬之情,对身为中国人也充满了自豪感。
第二站,大港头村,探寻千年木雕技艺传承。实践同学们深入当地根雕工坊,通过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访谈、交流和现场观看等方式,沉浸式感受始自战国时期根雕技艺的魅力。
成员们详细学习了根雕的历史渊源、选材构思,以及匠人艰辛而富有成就感的学艺之路。亲眼目睹制作全程,惊叹于匠人们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将天然树根的形态肌理与艺术创作巧妙融合,赋予枯木以永恒的艺术生命,一个根雕技艺,将文化理念与生活完美融合在一起,不仅创造了美,还创造了物质财富。在技艺传承方面,张师傅介绍了传统匠人使用的传统工具和现代匠人对工具的创新——比如,电子笔辅助设计雕刻技术在创作中的创新应用。
指尖触碰过的每一寸纹理,都诉说着千年古树的生命故事。树根在匠人手中褪去沧桑,化作灵动的花鸟、古朴的山水,这也正和他们的工坊名一样“枯木逢春”,这份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不仅是对自然馈赠的敬畏,更是一代代手艺人匠心传承的见证。同学们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一起合影留念。
一块不起眼的树根经过匠人巧思和精湛技艺,最终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其过程令人震撼。”李明坤同学感慨道,“根雕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承载着地方文化的独特记忆。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有责任去了解、记录并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使命感,如同雕刻刀下的纹路,在岁月里愈发清晰,让非遗薪火生生不息。这次调研,使实践小组同学们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保护意识,提高了传统文化传承的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