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6月23日至25日,浙江树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吕清海老师的带领下,由队长汪雨欣和队员沈新颖、王逸鸣、梅花蕊、邵伟琦共5位同学组成,开展了一次富有意义的调研之旅。追寻真理之源 传承红色基因。
一、探访陈望道故里:追寻“真理的味道”
红色文化寻根之旅--陈望道故里:真理之光的发源地,陈望道故里位于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译者陈望道先生的出生地和成长地。这个古朴的浙中村落因诞生了这位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而永载史册。
在陈望道故居,循迹团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这位《共产党宣言》首位中文全译本译者的生活场景。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驻足于当年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柴房,聆听“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感人故事,通过实物展陈和珍贵史料,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站在先辈工作过的地方,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循迹团队长汪雨欣表示。团队成员们认真记录,积极参与互动体验,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切身感受陈望道先生当年翻译工作的艰辛与执着。吕清海老师说:“这次循迹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寻访,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希望同学们能传承这份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讲好红色故事。”
循迹团还重点调研了当地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就如何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与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同学们表示,将把这次寻访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实践成果,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贡献清春力量。
二、活力商贸城:解码“世界超市”的转型密码
义乌国际商贸城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被誉为“世界超市”。这里汇集了210多万种商品,涵盖日用百货、玩具、饰品、五金等各类小商品,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贸城分为五个区,经营面积达550万平方米,拥有7.5万个商位,日均客流量超20万人次。
依托义乌强大的物流网络和电商生态,这里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兼具线下批发与线上跨境贸易功能,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实践团同步深入义乌国际商贸城,通过“调研产品、跟拍订单、访谈商户”等接地气的方式,观察数字经济时代传统市场的转型。成员们发现,中欧班列返程空箱率高、商户普遍面临“快递成本高、外商砍价狠”等痛点,随即对20家摊位进行客流量统计,并拟撰写《义乌小商品市场跨境贸易现状调研报告》。
三、红色李祖:在历史遗存中感悟精神血脉
李祖村位于浙江义乌后宅街道,是依托“戚家军”红色文化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该村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核心.开发了红色研学、农耕体验等文旅项目。同时借助义乌商贸优势,探索“红色文化+文创产品”发展模式,成为集红色教育、休闲旅游、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美丽乡村新样板。2023年入选浙江省"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
在李祖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团队成员走访了李祖村村党群文化中心,文化礼堂,“共富市集”,扎染商铺等场景了解村庄社会治理,文化艺术,手工作坊,民宿客栈等不同产业,通过拍摄短视频、记录口述史,梳理。此外,团队还调研了当地党建引领下的研学课程设计,收集了20余份游客问卷,分析红色文旅与乡村振兴的结合机制。
李祖村的扎染产业在当地政府支持与创客努力下不断发展。2018年,“沙漠的染坊”主理人楼沙漠霜返乡创立扎染工作室,如今李祖村已将扎染发展成特色产业,带动20多名妇女就业,还打造了非遗研学精品线。
文创产业:围绕“有礼的祖儿”主题IP,推出了扎染技艺、梨文创等千余款农创产品,涵盖手工艺品、特色小吃、农副产品等具有“烟火气”的本地化高品质业态。
四、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寻访细菌战史实陈列馆,深化红色基因时代内涵
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陈列馆位于义乌市稠江街道,馆内展陈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共计展出视频30余部、民国档案及报纸100多份,展示书籍200多册,还原历史照片700多张,史料记载及文字说明8万余字,是集纪念、展示、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馆。这是一座四方形的以灰色为基调的建筑,给人一种沉重庄严的氛围。场馆分为四个部分:“跨世纪的诉讼”“反人类的罪恶”“无法掩盖的罪证”和“不能忘却的纪念”。
第一展厅“跨世纪的诉讼”,记录了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的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诉讼。诉讼的发起、诉讼前的调查、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国际国内对细菌战诉讼的声援……每个版块都列举了事件经过和有代表性的证据。万人签名联合诉状、代表收集的村民陈述书、证人证言……此刻,溯源团看到了无数中国人民为之付出的努力。吕清海老师提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们会为了公平正义不懈奋斗,我们坚信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第二展厅“反人类的罪恶”,记录了侵华日军细菌战的实施。通过观摩馆内陈列的证据和文字记录,溯源团了解到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在我国国土上建立了“七三一”“一〇〇”“一八五五”“一六四四”“八六〇四”等细菌部队,大量使用中国人民做活体实验,研制和使用细菌武器,屠杀了我国成千上万的军民。以图表形式展示的日本细菌战部队的系统和编制,以模型的形式展示的细菌战部队的规模,以展窗形式展示的历史上细菌战部队使用过的物品以及医用器械;了解了细菌的生产过程、传播过程,以及细菌战在浙江、在全国的蔓延。可见,细菌战带给我国人民的不仅是一时的苦痛,更是无尽的恐惧和摧残。
第三展厅“无法掩盖的罪证”展示了国内国际对日军细菌战的调查、取证和研究。美国获取的细菌战秘密情报资料,在伯力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基础上形成的《伯力审判材料》,苏联《恶魔的饱食》、《死亡工厂》等著作,中国民间调查团体展开的工作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细菌战的罪证是罄竹难书,不管是从国内还是国际都有有力的证据。
第四展厅“不能忘却的纪念”,刻下了无数遇难同胞的姓名,展厅中央设有祈愿灯,每次轻触能点亮头顶上的一盏灯。在灯下,大家真诚地用手心触碰祈愿灯上的屏幕,纪念和缅怀遇难同胞,寄托哀思。这一刻,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陈列馆出口处,“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不仅是对历史总结,更是对新时代和平发展理念的深刻诠释。汪同学翻动着一页页观展者写下刻苦铭心的字句,都是和平与正义的象征。
参观尾声,溯源团在“和平宣言墙”前举行微党课。吕清海老师以陈列馆出口处“为了永不再战”的巨幅标语为引,向同学们发问:“当红色足迹从战火延伸到谈判桌,从战场延续到法庭,我们传承什么?”答案在同学们的宣誓声中凝聚:“铭记的不只是伤痛,更是中国共产党‘以斗争求和平’的基因密码!”
此次义乌之行,实践团成员们收获颇丰。他们不仅提出了“红色文创设计方案”和“商贸转型建议报告”等实践成果,还通过制作纪实短视频等方式,将实践故事传播给了更多人。他们的行动不仅展现了清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更为红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共荣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