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水乡红韵薪火传—浙江树人学院反邪教协会乌镇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日期:2025-06-28 点击数:
作者:李欣、李琳霏儿|编辑:袁忠海|审核:

烟雨江南,千年水韵。2025年6月24日-26日,77号实践团队,浙江树人学院反邪教协会的青年学子们,怀揣着对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的敬畏与传承的使命,以西栅的流光溢彩为纬,以东栅的古朴深巷为经,展开了一场为期三天的深度文化寻访,在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脉动中,探寻水乡深处的红色印记,触摸非遗技艺的匠心温度,立志成为千年文脉的青春守护者与传承人。

实践团此行肩负双重使命:既是非遗文化基因的解码者,亦是红色科学火种的播撒者。乌镇这座镶嵌在江南水网中的文化明珠,为实践团探索“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新路径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样本。三天的行程中,同学们“从书斋走向田野,从认知走向践行。让水乡“红韵”成为活态的教科书,真正化为抵御歪理邪说的“抗体”,让非遗文化的千年智慧,成为照亮精神家园的心灯。

一、 历史深处的红韵回响

团队首站直抵东栅中国革命文艺巨匠茅盾先生的故居——立志书院与故居。这座古朴雅致的院落,是少年沈雁冰(茅盾)读书立志的摇篮。团队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轻抚泛黄的书页,凝视先生伏案写作的复原场景,仿佛能穿越时空,听见那支如椽巨笔在暗夜中划破沉寂的铿锵之声。“先生在此汲取养分,孕育了《子夜》、《林家铺子》等不朽名篇,其作品深刻剖析社会,饱含家国情怀,字里行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故居讲解员深情的讲述,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文学巨匠以笔为旗、启迪民智的磅礴力量。这份源自本土的文化底蕴与担当精神,正是水乡“红韵”最深沉的内核之一。移步不远,“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展陈馆书香四溢。王安忆笔下《长恨歌》的沪上风情,莫言《蛙》中高密乡土的悲怆呐喊,

刘慈欣《三体》里浩瀚宇宙的深邃哲思……一部部深刻反映现实、讴歌人性光辉、展现时代精神的文学杰作汇聚于此。队员们沉浸其中,展开热烈讨论:“这些作品,扎根中国大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璀璨结晶。”

战争时期,江南地区物资匮乏,洋布(机制棉布)供应受限,而蓝印花布因采用本土手工织造的土布和天然靛蓝染料,成为重要的替代品。乌镇及周边农村的印染作坊维持生产,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蓝印花布是农民、手工业者的典型服饰材料,而共产党革命的核心力量正是工农群众。在文艺作品(如茅盾小说、解放区木刻版画)中,蓝印花布服装常作为底层人民的身份符号。走进宏源泰染坊,团队成员们饶有兴致地观摩体验了蓝印花布制作的关键工序——刻版、刮浆、浸染。队员刘同学在体验后深有感触:“这看似简单的蓝与白,承载的是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这份源于生活的真实创造之美,无

比动人。”染坊外,长长的竹竿上,一匹匹新染的蓝印花布在夏日的微风中轻盈舞动,宛如一幅幅流动的水墨江南画卷,成为古镇最富诗意的风景。

二、西栅记忆:古今辉映下的文化传承

在乌镇西栅景区幽静的灵水居内,备受瞩目的孔另境纪念馆迎来正式开馆一周年纪念日。这座依托先生故居修缮而成的文化场馆,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深入了解这位乌镇籍文化战士生平与精神的重要窗口,为江南水乡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底色。

(孔另境纪念馆)

孔另境先生(1904-1972)一生笔耕不辍,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投身进步文化事业,主编《新文学》《今文学》等刊物,编撰《现代作家书简》《中国小说史料》等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保存与研究做出卓越贡献,更因坚持真理而历经坎坷。

在江南水乡的桨声灯影深处,一座承载着中国革命史上独特女性光辉的纪念馆矗立于此。作为中共一大南湖会议关键守护者与见证者,王会悟女士波澜壮阔又静水深流的一生,首次通过系统性的珍贵史料与沉浸式展陈,完整呈现于世人面前。这座纪念馆的落成,不仅填补了乌镇名人文化谱系中女性先驱的重要篇章,更为百年党史叙事提供了一个细腻而坚韧的“她视角”。

(王会悟纪念馆)

王会悟(1898—1993),乌镇儿女的杰出代表。展柜中,一本泛黄的《新青年》杂志复印件尤为醒目——这是她少女时代在湖州湖郡女校求学时接触进步思想的启蒙读物。一封1920年她写给家乡姐妹的手札影印件中,清晰写道:“女子亦当知天下事,求自立之路”,字里行间跃动着新女性的觉醒意识。

南湖红船:纤手擎起历史转折的“守护者”,纪念馆的核心展区——“1921:红船卫士的十二时辰”,王会悟在中共一大会议中的决定性角色以震撼的多维叙事还原了那个改写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

展区中央,一艘按1:1比例复制的南湖画舫模型静卧于“湖面”光影之上。环绕其周的是王会悟亲笔手稿(复制件)——《南湖会议安排事宜》,详细记录了她提议并落实嘉兴南湖续会的全过程:从比较杭州西湖与嘉兴南湖的隐蔽性,到选定游船型号、预定“设宴”掩护、设计多条登船路线及备用预案,其心思之缜密跃然纸上。一封她晚年回忆此事的口述录音在展厅回荡:“我只想着,会,必须安全开下去。”静默长河,革命伴侣的同行者与独立精神的践行者。纪念馆二楼以“伉俪同心·静水深流”为主题,深度解读王会悟与中共早期领导人李达(中共一大代表)相濡以沫的革命生涯。

(南湖画舫模型与王会悟蜡像)

三、薪火相传:青春赋能,守护水乡文脉

三日的乌镇之行,浙江树人学院“水乡红韵薪火传”实践团队的足迹,深深印刻在东栅的青石板路与西栅的灯火阑珊处。学子们带走的,不仅是相机定格的风景、笔记本满载的感悟,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认同与使命自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自觉成为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者、文化创新发展的勇敢探索者!他们将把乌镇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化作校园内更鲜活的文化宣讲、社区里更深入的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上更富创意的文化传播内容,让水乡的“红韵”故事与“薪火”精神,如春风化雨,浸润更多心灵,激发更多青年投身于守护文化根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事业中。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循迹溯源:追寻红色足迹 感悟时代发展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触摸诗韵遗存,思辨传承新路

最新更新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