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为深挖这片沃土孕育的宋韵文化基因,感知永嘉诗派精神与地域文化的共振,6月24日至6月26日,新老虎机平台,娱乐老虎机尚友书社组建“永嘉四灵”历史遗存探访团,深入浙江温州,开展为期三天的文化调研实践。
本次调研实践,团队成员们带着对南宋诗派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思考出发:永嘉四灵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独特诗风?其文化遗存又该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活态传承?怀揣这些问题,队员们循着翁卷、徐玑、徐照、赵师秀四位南宋诗人的足迹,探访纪念馆、书院、古岛,在山水与典籍间反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之道。
首日,调研团抵达藏匿于山水之间的翁卷纪念馆。这座与翁氏宗祠相连的建筑,不仅是纪念南宋诗人翁卷的场所,更成为当地的文化礼堂与民生议事堂,联结着宗族情感与基层治理,在民生议事、文化传播中延续活力。在翁氏后人的带领下实践团的师生们又继续参观了翁氏祠堂,祠堂里,翁氏先祖的牌匾承载荣誉,激励着后人奋进,成为文化传承的精神载体。
图片一(与翁氏后人的合影留念)
翁氏后人向实践团成员们热情讲解,尽管语言不通,但对翁卷的敬仰让大家心意相通,对于翁卷的追怀和对其思想的共鸣,让沟通变得顺畅起来。更让大家感受到宗族对文化传承的坚守。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唯有淳朴本真的文化氛围,队员与翁氏后裔共诵“绿遍山原白满川”的田园诗画,让成员们触摸到宋韵中对自然本真的追求。
图片二(山水环绕之中的翁氏祠堂)
次日,团队先后探访永嘉书院与永嘉学派馆。在调研过程中,永嘉书院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令人沉醉,但其书院建设却有诸多不足。除了展品与书籍,人文关怀的缺失、基础设施的简陋、服务接待的短板引发了众人思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永嘉学派馆,其通过智能化互动体验区,以虚拟技术重现古代场景,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永嘉学派的发展脉络。这种将数字浪潮与千年文脉结合的方式,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呈现提供了新思路,也让成员们认识到:文化传承需在保护底蕴的基础上,以当代视角赋能创新。
图片三(在永嘉学派馆智能展板前的合影)
永嘉学派馆中,叶适等学者的思想主张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永嘉学派务实、重商的理念,打破了传统儒学的桎梏,与四灵诗歌中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的特质相互呼应。这种思想与文学的交织,展现出永嘉文化独特的多元性与包容性。站在叶适墓前,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不禁肃然起敬。这位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以笔为剑,以思想为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学术成就与精神品格,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更穿越时空,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与进取。
调研最后一站,团队来到瓯江中央的江心屿。江心屿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瓯江之上。这里既有“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自然美景,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漫步岛上,古寺钟声悠扬,名人题刻林立,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感受到永嘉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这座承载着东晋古刹、南宋诗韵的“江天佛国”,如同一部立体史书。成员们漫步其间,在江心寺的晨钟暮鼓与诗廊的碑刻中,追寻永嘉四灵的足迹。
图片四(江心屿前团队研学的合影)
当诵读赵师秀“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时,时空交错间,古今诗人的情感共鸣油然而生。江心屿的文化闭环体验,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宋韵文化跨越时代的生命力,也意识到这类文化古迹是传递文化认同的重要场景。
图片五(调研团成员一起吟诵永嘉四灵的诗作)
“世人常讥四灵格局狭小,但身处南宋乱世,避世吟咏恰是士人的风骨坚守”,队员在研讨中重新审视历史评价体系。面对翁卷纪念馆的宗族传承模式、永嘉书院的商业化困局、江心屿的古今共鸣场景,团队提出核心命题:文化遗产需从“符号展示”转向“精神赋能”。“三天探访让我们读懂四灵的人生境遇,都凝练在永嘉的山水与诗行间。”
“守护文化根脉,既要拒绝过度开发的短视,也要善用科技激活传统。让年轻人在触摸碑文时读懂忧国之思,在智能展陈中感受晚唐意境,才是真正的‘旧语新声’。”尚友书社“永嘉四灵”历史遗存探访团的永嘉之行,不仅是文化寻根追寻四灵与宋韵诗词文化的联系,更是一场青年与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三天研学,是探寻宋韵文化的旅程,也是思考文化传承的契机。三天的行程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南宋诗韵与学术星河的大门。
此次探访之旅,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了永嘉四灵的诗歌成就与永嘉学派的思想精髓,更让我们体会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保护、去传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让永嘉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