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变迁与价值观多元演化,我国青年的婚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推迟婚育、不婚不育等现象日益增多,对家庭稳定与人口发展构成了现实挑战。高校学生正处于婚育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未来人口生育的主力军,怎样引导青年形成兼顾个体价值与公共责任的婚育观,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2025年7月1日-7月3日浙江树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实践队在陶恩前、杨翠老师带领下,前往浙江省杭州市、绍兴市、湖州市,对多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实地调研,同时通过各书院发放电子问卷并转发在浙江高校就读的同学等方式,旨在了解当前浙江大学生对婚姻、家庭及生育的态度,以及对未来婚姻生活的规划和预期。队员们深入校园、接受锻炼,在社会实践中“识国情”、“做实事”,以新时代树人学子的身份为新时代浙江人口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深入高校,助力国家政策落地
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再次强调,要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特别指出要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
2024年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老虎机平台,娱乐老虎机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首次提出“加强人口国情国策教育,将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本专科教育”。
2024年年底,一些专家提议在高校开设婚恋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如何应对婚恋中面对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积极应对婚育观变化引起青年人晚婚晚育、不婚不育,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相应对策。
国家人口生育政策如何在浙江落地?当前,浙江大学生婚育观的基本态度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实践队开始了具体调研。
聚焦婚育,了解历史变迁原因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许多年轻人对婚姻的观念逐渐从传统的“早婚早育”转向更加自由与多元的选择。
7月1日,队员奔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展开调研,“请问同学你认为结婚年龄多少比较合适?”“请问您对结婚高彩礼的现象有什么看法?”从数据来看,大学生群体普遍对结婚年龄的推迟表示认同。调查结果显示,大约80%的受访者认为,结婚的最佳年龄应在30岁左右,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25岁左右”。对结婚中的高彩礼,受访者普遍持反对态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学生由于接触国际化教育,婚育观念相对更加开放,尤其是在性别平等和婚姻自主方面的看法较为前卫。
7月2日,在对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大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学院等高校的调查中,很多受访者表示婚姻并不是生活中的“必须项”,而是基于情感和个人发展需求的自由选择。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的受访者普遍呈现出更加理性和多元的婚育观念,更倾向于选择晚婚,他们认为此时事业更有保障,生活经历更加丰富,可以更好地应对婚姻中的挑战。在高年级的受访者中,更多的同学倾向于“先立业后成家”的生活方式。
在生育问题上,受访者普遍呈现出较为谨慎的态度。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生育孩子,但并非在短期内。相较于过去几代人对“大众化”生育的提倡,现在的年轻人更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质量。受访者表示会在经济条件和事业发展稳定后,再考虑生育问题。
7月3日,实践团队又在湖州学院、湖州师范、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展开调研。“你希望在生育友好型社会中女性在求职时需要社会、企业提供哪些帮助?”受访者表示,希望政府和社会形成有利于女性求职的社会氛围,并在生育、养育和教育各环节减轻年轻人的压力。
提出对策,服务地方人口发展
通过对不同高校的调研发现,各地大学生的婚育观也受到地区文化、经济背景以及教育资源差异的影响。
从本次调研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的婚育观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首先,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年轻人在思考婚姻和家庭问题时,更多考虑到个人发展的需要,而非仅仅从社会规范的角度去选择。其次,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高房价和职业压力的增加,也使得许多大学生推迟结婚和生育的计划。最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更多样化的婚育观念,促使他们对传统观念进行反思和改进。
总体来看,浙江省内大学生的婚育观念正逐渐从传统的早婚早育观念转向更加多元、理性和个性化的选择。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生活质量,而婚姻和生育问题则成为他们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的生活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个人观念的多元化,未来的婚育观或将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趋势。
在几天的实践里,团队得到相应高校的大力支持,受访学生也非常配合,热情地参与问卷调查和座谈。队员们顶着酷暑相互照顾,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调研任务。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增长了才干,获得了锻炼,收获满满。今后要更加关注国家发展重大方针、政策,深入广大的社区乡村,更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发光发热,为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陶恩前、杨硕)